风雪中的旗帜

发布日期:2016-07-07    浏览次数:2456

风雪中的旗帜

——记安徽省勘查技术院能源勘查分院党支部

张 孟 姝

(获省地矿局、勘查技术院演讲比赛一等奖)


“推动发展争先进、找矿立功当先锋、促进和谐做表率”是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实践主题,也是全院210名共产党员创争承诺的浓缩。

拥有物化探勘查野战军称号的安徽省勘查技术院能源勘查分院的地质勇士,用“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用战争年代军 人般的英勇和无畏,造就了他们“敢为人先,不当第二”的优秀品格。他们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创先争优活动谱写出一曲曲壮丽乐章。今天,让我们走近 这支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最具代表性的基层队伍,认识几名地质战线上的普通共产党员,看看他们怎样用钢铁般的意志,在青海雪域和嫩江雪原树立起一面鲜艳夺目的 旗帜。

 

   

昆仑山脉东缘的可可西里地区,平均海拔4800米,区内最高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年平均气温5摄氏度,历史最低气温零下46.4摄氏度。就是在这 个天气寒冷、空气稀薄、荒无人烟的地区,能源勘查分院党支部率领重力勘查队伍,走进了这雪域高原,走进了同时开工的四个项目最艰苦的地区。他们在这里连续 苦战了240天。白天,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他们化雪为水,烧菜煮饭,温暖车辆;夜里,滴水成冰,哈气成霜,一条睡袋暖不了身体,就再套一条。他们就这样 走过来了,以原始资料和成果报告双优的成绩,拿下了勘查技术院工作史上最艰巨的地调任务。

 

 

照片上这位壮实的汉子,是一名连续多年获得勘查技术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基层干部,是这面风雪中旗帜的执旗手——能源分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 毛思斌同志。二十多年的物探工作,使他练就了沉稳干练、求真务实、情系职工的优良作风,身后,是他刚刚送进山的战友。从这一刻起,他胸前的对讲机再也不会 关机。虽然他显得那么镇定,可是我知道,他的心已经和战友们一起向大山深处走去。

在苦战可可西里的每一天,他白天送每一组勘探小分队出工,面对渺茫的山野,想象他们的行程,牵挂着他们的安危,关注着工作的进展;晚上,在冰窖般的帐篷 里,他思考着明天的任务,察看着难以入眠的一帮弟兄们的冷暖,惦记着宿营风雪山中的伙伴。在那些令人终生难忘的日日夜夜,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着“当 好职工的贴心人”庄重承诺。

 

 

我不知道照片上的他是谁,只知道他是战斗在可可西里这只英勇队伍中的一员,还知道他所坐的地方靠近布喀达坂峰。从他身后皑皑白雪和触手可及的蓝天可以看 出,他是工作在海拔5000米高原上的物探勇士。此时此刻,我没有更好的语言去表达心中的感受,只想对照片上的他——还有为他留下这永恒记忆的拍照同伴说 一声:把面罩戴好,不要被高原上那强烈的紫外线灼伤;多歇一会儿吧,翻过这座山还有新的高峰在等待,带氧气了吗,吸一口吧,我知道在那样的高处,一步不走 也会让人喘不上气来。

 

 

照片上的他是藏族小伙吗?不,他也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他叫徐标,是一名从军营走进地质队伍的年轻共产党员,他正站在唐古拉兵站前的青藏公路旁,等待 着走向远处的雪峰。在这张青春的脸上,留下了高原日照特有的印记,也记录了风雪严寒对他新的考验。这满脸的斑痕,是年轻地质队员继承前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 统的标识;这满脸的斑痕,展现出热血好男儿的青春本色;这满脸的斑痕,是大自然授予地质汉子的荣誉勋章。

打开记录他们艰苦历程的照片集,面对一张张饱经风雪洗礼的面孔,我仿佛看到在雪域高原上迎风飘扬的猎猎战旗。

结束了可可西里高原的施工作业,这些物探骄子只作了短暂休整,便又踏上征战东北嫩江平原的艰难之路。



看啊,2011年春节的爆竹声还没有停歇,在银装素裹的嫩江流域雪原上,踏上新征途第一天的他们,又和风雪较上了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梦想和大爱激发着这些物探健儿献身地质、永当先锋的壮志豪情。他们在别样的人生中披荆斩棘,用热血诠释崇高理想,用智慧铸就恢弘丰碑,用激情书写奋进诗篇。这面风雪中的旗帜,必将会永远坚定的飘扬在蕴育着丰富宝藏的山野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