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路遥《人生》:在时代的岔路口叩问生命的真谛

发布日期:2025-04-23    浏览次数:93

2025年院“读书有你 借书有礼”读书征文获奖作品

读路遥《人生》:在时代的岔路口叩问生命的真谛

科普基地办 徐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路遥在《人生》扉页引用的柳青的这句话,道尽了人生选择的重量。这部发表于1982年的中篇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陕北高原为背景,讲述了农村青年高加林在城乡巨变中的浮沉与挣扎。四十年后的今天,重读这部作品,依然能感受到其跨越时代的震撼力。作为当代职场人,如何在稳定与变革、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欲望的夹缝中寻找人生方向?高加林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觉醒。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民办教师被顶替为农民,因叔叔的关系成为县城记者,再到因举报跌落回农村。每一次转折都源于关键的选择,而这些选择背后,既有时代环境的裹挟,也有人性弱点的驱动。

高加林最初的教师梦被村长高明楼以权力碾碎,这是他第一次被迫选择成为农民。此时的他是典型的被命运推着走的个体,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权力结构的固化与不公。而当他抓住关系进城后,主动抛弃巧珍、选择黄亚萍,则暴露了他对城市生活的极度渴望与道德底线的失守。路遥通过这种被动主动的选择链,揭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博弈:权力可以剥夺机会,但人性的贪婪同样会将人推向深渊。

高加林每一次向上攀爬都以失去珍贵之物为代价:失去教职却收获了巧珍纯粹的爱;获得事业却背叛了爱情;跌落谷底时终于看清自己弄丢了金子。这种得失循环印证了德顺老汉的箴言:人往高处走没错,但脚下要踩稳了。在工作中,我们同样面临类似考验:是坚守岗位踏实耕耘,还是追逐捷径谋求晋升?高加林的悲剧警示我们:任何背离良知的选择,终将被生活清算

高加林的形象具有深刻的时代典型性。作为农村知识青年,他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却在城乡鸿沟前屡屡碰壁。这种撕裂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高加林的自尊源于文化人身份。当他被迫卖馍时,连一声吆喝都羞于出口,这种耻辱感源于他对农民身份的排斥。而黄亚萍吸引他的,不仅是城市生活,更是谈新能源、读普希金的精神共鸣。这种焦虑在当代依然存在: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何在行政化体制中保持学术理想?如何在编制稳定价值实现间找到平衡?

路遥并未简单批判高加林的忘本,而是以悲悯笔触展现时代的阵痛。当高加林说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实则是农村青年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无奈宣言。今天的我们面对乡村振兴与城市化并行的新时代,更需思考:发展是否必须以牺牲传统伦理为代价?如何在效率与公平、进步与守正中找到支点?

高加林与两位女性的情感纠葛,是小说最动人心魄的篇章,也是人性复杂性的集中体现。

巧珍的爱如同黄土高原般质朴厚重。她为高加林卖馍、续棉被、甚至分手后仍求情保留其工作,这种无条件的付出代表了传统乡土社会的道德理想。她的悲剧不仅是个体爱情的幻灭,更象征着现代化对乡村伦理的冲击。在当代职场中,这种金子般的心灵依然珍贵:同事间的真诚相助、对初心的坚守,何尝不是另一种巧珍式的纯粹?

黄亚萍的爱则充满现代性的矛盾:她追求浪漫,却要求高加林每天送我一朵玫瑰;她反抗包办婚姻,却将爱情工具化为进城的跳板。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在今天的都市职场中并不鲜见。当我们在绩效考核、职称竞聘中精于算计时,是否也在重复高加林的迷失?

重读《人生》,不应止步于对主人公的批判或同情,而需从中提炼出穿透时空的生命智慧。

小说结尾,高加林扑倒在黄土地上,路遥却写道:这并非结局。这种开放式结局暗含深意:人生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高加林的悲剧源于对规则的漠视(走后门)与对情怀的背叛(抛弃巧珍)。这对当代职场人的启示尤为深刻:既要遵守组织纪律与职业道德,也要守护内心的温度。当我们撰写公文时,能否在格式规范中注入人文关怀?当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否像巧珍一样守住做人的根本

德顺老汉说:娃娃,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这让我想起单位里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同事:他们或许未曾晋升,却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位置高低,而在于是否活出生命的韧性。

合上《人生》,窗外的玉兰花正开得绚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高加林幸运:乡村振兴政策为城乡流动开辟了新通道,放管服改革让职场竞争更趋公平。但人性的考验从未改变——我们依然要在每个岔路口做出选择。

路遥用高加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永远不能失去对土地的敬畏、对良知的坚守。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既做清醒的弄潮儿,亦做温暖的行路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