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五篇论文获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近日揭晓,安徽省地质学会推荐的参评论文有18篇获奖,其中5篇论文获二等奖;13篇论文获三等奖。我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汪青松撰写的《安徽省淮北前常-徐楼覆盖区综合找矿方法研究》荣获理学二等奖,《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塌陷勘查中的超前预报》等四篇论文荣获理学三等奖。
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和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组织开展的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评选活动每三年进行一次,是我省为表彰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设立的唯一奖项。本次从符合参评条件的2480篇学术论文中,共评选出获奖论文1153篇,其中一等奖50篇,二等奖186篇,三等奖917篇。
附:
安徽省地质学会推荐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获奖论文
| 
 序号  | 
 获奖等级  | 
 论 文 题 目  | 
 作者姓名  | 
 第一作者 工作单位  | 
| 
 1  | 
 理学二等奖  | 
 大别山造山带的糜棱岩  | 
 徐树桐、吴维平、刘贻灿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2  | 
 理学二等奖  | 
 基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铜陵丹皮区划研究  | 
 陶春军、贾十军、陈永宁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3  | 
 理学二等奖  | 
 安徽省淮北前常-徐楼覆盖区综合找矿方法研究  | 
 汪青松  |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 
| 
 4  | 
 工学二等奖  | 
 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铁硫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 
 赵文广、吴明安、张宜勇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5  | 
 工学二等奖  | 
 安徽宁敦地区金钨地球化学异常找矿远景  | 
 陈富荣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6  | 
 理学三等奖  | 
 安徽省庐江县罗河铁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 
 吴礼彬、陈 芳、柳丙全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7  | 
 理学三等奖  | 
 黄山茶叶品质与产地地质背景关系探讨  | 
 吴跃东、向 钒、赵家厚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8  | 
 理学三等奖  | 
 澜沧江结合带中二叠世达弄岩片的发现及特征  | 
 邱军强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9  | 
 理学三等奖  | 
 安徽繁昌地区喜山期推覆构造  | 
 储东如、童劲松、耿晓光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10  | 
 理学三等奖  | 
 青藏高原龙木错地区志留纪一个大型古三角洲沉积体系的识别及其意义  | 
 夏 军、王陆太、钟华明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11  | 
 理学三等奖  | 
 内蒙古察右后期三道沟一带韧性剪切带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 
 黄 俊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12  | 
 理学三等奖  | 
 内蒙古集宁地区变质岩系的特征、原岩恢复及其找矿方向  | 
 吴家富、张 强、邢彩霞  |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 
| 
 13  | 
 理学三等奖  |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在塌陷勘查中的超前预报  | 
 张 凯、汪青松  |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 
| 
 14  | 
 理学三等奖  | 
 综合物化探技术在大兴安岭地区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工作中的应用  | 
 程培生、汤正江  |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 
| 
 15  | 
 理学三等奖  | 
 安徽省沿江地区典型矿床CSAMT异常模式构建  | 
 陆大进、薛国强、张 凯  |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 
| 
 16  | 
 理学三等奖  | 
 利用井中三分量磁测异常垂直分量及水平分量模差对旁侧异常进行二维你和计算推断解释  | 
 刘冬节  |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 
| 
 17  | 
 工学三等奖  | 
 淮北平原农用地下水建设研究  | 
 孙 健、邱志勇、朱玲玲  |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站  | 
| 
 18  | 
 工学三等奖  | 
 天长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 
 邱志勇、刘学全、陈 炎  | 
 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