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舍不掉的情怀

发布日期:2016-07-07    浏览次数:2958

割舍不掉的情怀


人的一生里,总有一段历史弥香的岁月,值得珍藏。


如果说“致青春”是当下比较时尚的词汇的话,那么致“一物”时期的青春就是我最深情的表白。因为有较长的一段岁月,给了我太多的憧憬与热切,也给了我太多的记忆与回味。


我敢肯定,1978年初,那“伴随梅花闹春的热情奔放,带着国家地质总局寄语的殷切深情”的“一物”诞生的时候,凡是依赖其生存的广大职工以及引起外界人 士的关注,大都存留下了或许已是朦胧的记忆碎片。“一物”应是蚌埠市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中央驻蚌单位之一。而我则有幸成为一物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并成为那段 岁月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1983年8月,我加入一物团队时,是子弟学校小团队中较年轻的一员,正是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龄。为了办好子校,在校领导的悉心策划下,我与全体教师一 起,满腔热情,我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做到了学校、班级和家长的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精雕细琢。我们不仅满怀激情担起各自独当一面的主要教学任务外,而 且还要对一些副课深入研究探索,为悉心培养职工子女在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奠定扎实的基础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尽管每天超过八个小时工作量,忙得 不亦乐乎,但是,当各年度的普通班和毕业班期末和升学统考,其成绩均获市、区前列时,身上所有的疲倦都烟消云散了。


记忆中最深的是由我任数学课兼班主任、刘西芬任课语文、林玉玲任课外语这段时间。在学校安排下,我们三人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所带的一九 八七届毕业班,全部通过蚌埠市小学升学统一考试,一举获得“三个第一”即班级第一、总平均分第一、三门单科各第一。升学率、及格率圆满实现百分之百,省重 点中学(蚌埠二中)升学率达69.2%。由于成绩突出,学校和我们三人都受到了市、区、队各个层面的表彰奖励。那幸福感、成就感、激动心、快活心无法言 表。


凡到过子校的人都知道,一物子校有宽大的体育场;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崭新整齐的课桌椅;幻灯机、投影仪、实验器具……各种教学工具一应俱全。


那清新、整洁、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周边乡村家长及孩子们羡慕不已;让莅临子校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的市、区局级领导及他校教师对子校教学质量及齐备的教学设施,都赞不绝口。


在那悠扬的铃声的陪伴下,我度过了快乐的中青年时代。让我自豪和欣慰的是由子校培养而走出去的优秀学生,许多人已成为博士、高级工程师。如高悦广、王华、 吕亚力等。还有研究生张晋喆、王磊、汪雅菲……也有走上领导岗位者。而真正让我钦佩的是那些可敬可爱具有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像杨秀荣、李琼芳、穆晓 红、魏道梅、赵相荣、刘西芬、马贵钱等,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刘素芬老师对学生严格,对工作严谨是出了名的,每遇到她 我都津津乐道叙起当年在听她讲课时与她辩论的趣事。还有音乐老师徐双妹、朱红霞,体育老师张学林,后勤管理王吉勇……都让我难以忘怀。


让我最敬佩的是穆晓红和刘西芬两位老师。穆晓红不但德行好,而且基本功深厚,工作任劳任怨。无论是从事教学或者在担任校长期间,他始终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制作的《岩石标本》,不仅在市里展评获大奖,还被市局推荐到各校巡展。刘西芬性格直爽,事业心强,可以说她是子校在面 临多重困难之际挑起校长这副重担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奋力拼搏,在抓严格管理的同时,引领全体教师钻研学习方法,探索新时期教与学 的新思路,并要求各位老师每学期必须完成一堂教学实践优质汇报课,评讲后必须人手一篇论文互相交流,以此来检验教学水平之长进。在她独具匠心的精心策划 下,在队领导的支持下,子校风采始终不减当年。


回想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我要特别感恩“一物”平台的培育和关怀,让我的青春梦与教学实践得到完美结合。1991年,论文《怎样画和运用线段图》发表在河南 省小学生学习报上;1992年,论文《不把困难当苦事》发表在蚌埠市第四届小学教学年会上;1993年,论文《浅谈如何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社会主义教育》被评为队1993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奖;2003年,论文《有感于班集体的凝聚力》发表在市优秀班主任论文集上;2004年,论 文《用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发表在蚌山区《德育工作研究》专辑上。我多次被评为队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衷心感恩“一物”演绎了我生命中最精彩、 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和风采。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总把旧人抛。因队上改革形势的需要,把建办(1980—2010)三十年的子校撤了,我是支持和理解的。由于工作调整,我转到了 门岗值班,心里确实不是个滋味啊!虽然随着岁月流逝,当年的子校整个校园几乎找不到一点昨日痕迹。但悠扬的铃声和朗朗地读书声,依然在我心田回荡,永远不 会离去。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几代同仁的不懈努力奋斗,当年的“一物”跨越了三十六个年头,如今早已破茧成蝶,成长壮大,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安徽省勘查技术院”了。并且在更加宽阔的领域展翅高飞,这更让我引以自豪和光荣。


“一物”,我亲爱的家,你给予了我永恒的过去,也祝愿你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蚌埠管理处  王宗华)

返回顶部